Saturday, July 24, 2010

中間考察講座及書寫工作坊(持續進行中)

mMK: 藝術造假 中間考察講座及書寫工作坊
八月三日(星期二)下午6-8點

mMK將會以進行式的實驗性書寫模式參與活化廳的藝術造假展覽,開啟一次集體思考與公開寫作的實驗計劃,對於參展的展覽以思考評論展覽的方式進行,問關於真與假,藝術的真與假,展覽中的真與假,以及最後最重要的,活化廳的真與假的問題。

mMK將於展期中不斷更新這網頁,作為mMK參與活代廳《藝術造假》展覽的論述文本的網上部份作品。觀者可以在網上或現場加入更多的參考資料,並或把相關的資料寄放於活化廳展櫃中,開啟多向的互動討論。

另而mMK將於8月2日就為展覽所提出的論述基礎,以及展覽過程中途觀眾的參與取得的不同新材料,作一次中間考察的匯報,匯報會以全方位的實驗模式進行,有興趣者也可以報名工作坊,以助大家從中間考察再出發。

(「中間考察」是指研究仍於研究進程中,對於研究主題及先前成果所作的省思。此一名詞由德文Zwischenbetrachtung翻譯而來,英文多譯作intermediate reflection。)
觀迎大家在這版頁留言處加入你對於活化廳 藝術造假 展覽/作品的各式觀感和聯想,關鍵詞或疑問...
期望如此安排能夠使大家參與mMK就藝術評論寫作的一次集體嘗試
這模式有多真或假,就在乎大家的參與
理解活化廳梗概,細看造假展覽,思考展品(/透過展品思考),是我個人對於參與工作坊的朋友的基本要求(當然有心的來者我們也儘量不拒)
最近有人一問再問,說mMK不是現實的我,這既真實,也非真實。
虛擬的世界時代(與人心)真是奇怪。

我最後還是決定以mMK參與《藝術造假》展覽,mMK可算是個stand-in藝術家(藝術家替身),當然在這裡撰寫文章、辦工作坊的都是這個mMK的主理人、身兼活化廳核心成員、撰寫文化藝術的文字工作者等之多重身份的劉建華,因為不真實的那個我,從未現身替我工作。

mMK參展,因此也是對於多重身份的一種含混的反映,並覺得以藝術創作/作品框框來作我想作的觀察,或者比站在一個空間負責人又非策展人而說話,能有更多更大的空間與可能性。

展場作品

mMK
現成物作品(一)



木櫃81.5(高)x159(闊)x30(深) 厘米

中層
出版物
(一)香港前途協議草案是否為香港人接受—為測試香港民意的安排民意審核專員辦事處報告書特派監察團報告書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二)政制發展綠皮書二OO七年七月
(三)政制發展綠皮書公眾諮詢報告2007年12月
(四)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交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制發展諮詢情況及2012年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產生辦法
是否需要修改的報告2007年12月
(五)二零一二年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產生辦法諮詢文件二零零九年十一月

底層
文章
八十後反特權青年:〈重寫本土 港人治港的道路〉
陳景輝:《香港民主運動的時間之戰—從焚燒基本法說起》
海報

八十後反特權青年:蒙騙廿二年複寫虛偽的民主進程/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陳素珊:《我的不燦爛 海報》(免費派發)

mMK現成物作品(二)
出版物

上排
《農村美術速成講話》(1960)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1952)
司徒華.李柱銘:《對基本法的基本看法》(1988)

下排
(一)白皮書代議政制今後的發展一九八八年二月
(二)香港代議政制一九九四年二月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四)一國兩制有關文憲

作品(局部/出版物)現在的展示模樣
第一個參考資料的交差相遇,並不意外,是Jean Baudrillard
在Andy Grundberg, Crisis of the Real,
在字花4的特集*假中張歷君的假之選
讀到.
真真假假真是一個複雜豐富的議題,誰有(話語)權,決定什麼是真,什麼是假?
舖陳出來,就夠瞧頭了?但還是把這些討論交回給如哲學,作更仔細的討論?
假成為了活化廳其一展覽的內容對象,有其在計畫書撰寫階段的理由,或同樣可以(值得)考究。
但造假,到底有其龐大的相關課題可能性和創作方向詮釋的任意性,如何規範統合,主要是策展人的責任。我作為策劃團隊中其中一人(參與者),想在作品中針對的,是自己如何能(盡量)坦承面對真實的脈絡中造假的議題,以回應我當刻的各式懸念。換句話說,我既想(盡量)不造假,卻假裝在造創作。

我本來打算把我的聯想和資料,分成三個主要清單:藝術上,政治上和社區上,但這在方便之餘,作為一個框架,似乎三個範疇的彼此分離已不是我想傳遞的。

反而,直接於展場回應展覽和作品,或是回應展覽和作品的參考資料,和回應展覽主題的三種分類,似乎在詮釋上來得較吻合展覽的閱讀經驗。
什麼是參考資料?
基本上可以助你用來思考對象的所有材料皆是,
他可以是本身有想法的,或是沒想法的

相關度,其實也不一定是和對象的直接關連度
用上狐狸與刺蝟的比喻,我更關心什麼事你覺得最重要

參考文章(一例):

安徒:「虛擬民主」的最後探戈
(明報20/06/2010 星期日生活003)
...波勒比烏斯(Polybius)提到一位「民選官員」,他表示出一個教波勒比烏斯聽起來感到頗不以為然的觀念,那就是音樂之所以施諸百姓,其目的便是在欺騙和迷惑他們。依照那種學說,藝術之目標不在真理,而在錯誤、欺騙和虛假。...

...但是,幾乎就在同時,興起了第二種正相反對的學說,它乃是由蘇革拉底所提出的。他把藝術視作現實的模倣。這個定義意味著藝術的目禁在於真理。...

西洋六大美學理念史
達達基茲(Wladyslaw Tatarkiewicz)
昨晚結果如想像一樣,是場很失敗的活動,
責任當然在我自己,但還是很失望.
雖然我設定的目標,只是令大家想想若

狄斯奈樂園被呈現為一種幻像,目的在使我們相信其他的東西都是真實的.
布希亞

活化廳的藝術造假和作品,又究竟為我們可以開啟什麼對於個人社會或藝術世界的觀點與角位?
昨晚跟作為我的工作坊的一個參與者的街坊熟客爭辯,續說在堂上沒法談下去的問題.他覺得我那天說藝術當然和政治相關很不妥,覺得我教壞人,而既與工作坊相關,我也覺得有點責任令大家知悉他對我的指責:

從藝術美學論(回)到人類學美學(的層次),再到動物都有美學...再到問我
一個母親對於子女的感情有什麼政治?
太obvious了吧,連一個要抽到僅兩人的如此關係都如是,
作為很多ethics想像的bedrock(而同時ethics的政治從未平息),實在有太多方法去論述反駁了

但我明白佢為何選這種例子,
只是更大的問題對我,反正正是這種把純與他們處身的政治分割的這種(想像)關係,
[就是miss了把迪士尼作為鏡子的point]
對於contextualist的政治的不願(沒法)認識.

事實上,說在世上沒有什麼可逃離政治的社會文化context,
我的立場確像一個contextualist(而意義本身當然就是在意義詮釋的場域上才產生)

我就是反覺得去政治經常要靠一種有野是無涉政治的想像,
而這把事物獨立起來處理的這種想法本身一開始,
大家關於我說什麼都關於政治的句子的理解就已不同了,也別望可以有結果了,
(而這兩種對於政治的理解,本身自然就又是另一種(我談的)政治)

我的確是想把自己都知極端但實實的立場說出來,想大家也明白,去想想,
自然也想大家最後同我一樣想法,或者改變我想法,
這本來就也是一場政治.

而在這種大家對於政治的話語的理解都分歧時,
我也就只得對於我對藝術/審美為何有政治的意義的想法收起.
但作為我的工作坊的一個參與者,我有點義務要聽聽他的指責,
也相信我有點義務令大家知他對我的指責,
而你覺不覺得我是在教壞人,就大家自行判斷好了.
展期完結了,該是時間把中間考察變成總結了,當然總結不是最終的,什麼也不是最終的
因為牌主在忙接續下來的展覽,早前已收到了的大家的文章,雖在hardcopy上略略批點整理過,還未有時間全部變回sofecopy俾回大家(主要是我的舊電腦壞了後,新電腦的office起初太新不太習慣用,轉頭試用期完了,剛才裝回另一個版本),希望大家耐心等多陣,等活化廳這周三開幕後,我會立即再全力完成佢.sorry, and thanks.
四個同學交來了報告,終於批點發還了,而文章的形式都真的是個內部報告,省了對展覽背境少許的交待,讀來欠點完整,但也或而放過了反思這個框框,整個活化廳脈絡;
另而,是文章都比較把哲學的對真假的想法都先獨立了出來討論,其實錯過了由作品來勾起想法的更生動進路,當然這或是我的工作坊安排上引導了大家這樣去構思這篇文;
最後順提,語氣也是得要多點考慮的,如何表達政治立場而讓人覺得言之有理,或借作品之口道出亦可,有說服力而非過份肯定而招人抗拒的用詞,這或有點出術,但本就是文字的rhetorics問題.